左岸論壇

 找回密碼
 立即註冊
搜索
熱搜: 配件 寶箱 食譜
查看: 581|回復: 1
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

在台灣做工匠沒前途?木工月收破10萬?

[複製鏈接]
跳轉到指定樓層
樓主
發表於 2023-7-23 08:55:27 |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|倒序瀏覽 |閱讀模式
木工技師薪水誘人,有經驗的師傅平均日薪能有3200元,再加上加班費和額外接的案子,一個月收入能有8~9萬元,如果可以做到工頭,還有可能月收入破十萬元,但因為職業傷害多,不只是鋸木頭、釘木頭,吸入過多木屑影響呼吸道,搬太多重物也會對腰部造成傷害,高薪背後有代價
仔細丈量每一根木材,啟動機具按照記號切割,一尺一寸講究精確。他是張富賢,15歲開始半工半讀當學徒,當木工師傅超過30年,月收入最高曾破10萬元,那時他連續工作30天。
▲ 連工作30天,月收破10萬。




















爬上梯架、打開儀器,發出紅色雷射光,木工不只是想像中的敲敲打打,除了對水平,還有不少專業儀器。木材釘上天花板,對張師傅來說,這技術只是基本款,但即使戴著口罩還是緊皺眉頭,因為他面對的是不斷掉落的木屑。
▲木工雖月收高,但職業傷害也大。
木工師傅張富賢說:「年輕人還是要看啦,有的看到比較髒亂什麼的就不一定(能忍受)。」
木工職業傷害多,除了吸入過多木屑影響呼吸道外,搬沉重的木材對腰部負擔也很大。想領高薪,除了案子接好接滿,還有技術門檻。如果只是半技師技術不成熟,負責釘天花板及角料月薪大約6、7萬元;上手的木工師傅測量、製作家具通通要會,月薪最高可達9萬元;做到工頭階級要協助盯場和設計師溝通,月收可挑戰 10萬元以上。

張富賢說,現在慢慢也有比較年輕的願意去考這方面的證照。老經驗的木工師傅平均日薪達3200元,如果有了相關證照還能接公家機關案子,收入再往上跳。只是儘管學徒、半技師多,但想成為木工或是有跨領域專長的工頭,得花時間熬。

回復

使用道具 舉報

沙發
 樓主| 發表於 2023-7-23 08:56:21 | 只看該作者
專訪木工阿彥:在台灣做工匠沒前途?「我要讓做木工變成一件很帥氣的事」
某某出走/老靈魂。赤子心
2021/04/12
18166

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登錄/註冊後可看大圖

Photo Credit:什木工地 提供
[size=1.125]相較於許多被認為比較「光鮮亮麗」的行業,工匠行業在台灣社會中卻長期無聲地存在著──阿彥和好友們創設「什木工地」,希望能逐漸翻轉這樣的現象。





台灣有不少觀光氣息濃厚的「老街」,但老街上真正充滿歷史感的紅磚屋,卻不一定常見;而紅磚屋內是一個木工教室,則更是少之又少了。
但「什木工地」,正是這樣的一個地方。它的前身,是南港中南街賴全興茶行舊址。
為何一間木工教室會出現在中南街?這就要從數年前一群好友間的故事說起:什木工地創辦人江鳴謙(阿彥),與大仔、小安、泰源是大學時代的好友,他們當時唸的是世新廣電,有人還拍過電影。畢業以後,大仔的夢想是開一間餐廳,在眾人努力之下,幾年後大仔的夢想完成了。大仔問阿彥:你又有一個怎樣的夢想?阿彥毫不猶疑說:「我想開一間木工教室。」好友們便開始和他一起努力圓夢。
這並非電影情節,而是一種「男人的浪漫」!其實阿彥本身就是木工學徒出身,既會裝潢、又會室內設計。但獨樂樂不如眾樂樂,他更喜歡帶朋友一起玩木工,享受過程當中交流的點滴。
於是,一眾好友便開始找起店面來,很多偏遠的地方都找過了。最後來到南港中南街,阿彥一看到街上的老房子,立刻一見鍾情。他還清晰憶起那天中午參觀完店面後,和朋友們到附近的咖啡店,阿彥瞬間便畫好店面的室內設計圖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登錄/註冊後可看大圖
[size=0.875]中南街什木工地外觀。圖/什木工地 提供

但真正要開始經營一間「木工教室」,並非易事。首先是需求問題:社會上並沒有太多人需要做木工,也沒有太多人習慣自己動手做。如何讓木工走入群眾?
阿彥更發現,如果一個人想要在台灣從事木工,似乎很容易會被認為是件「沒前途」的事情。因為這個專業在台灣既缺乏完整的介紹資訊、也甚少在各大平台看到相關職缺的廣告。同時木工界似乎沒有「代表人物」,而一般木工、工匠,通常也不很習慣面對群眾。
在這種狀況下,群眾難以理解木工、工匠行業到底是什麼一回事。也因此相較於許多被認為比較「光鮮亮麗」的行業,工匠行業在台灣社會中卻長期無聲地存在著。
被消失的工匠行業
阿彥認為,上述狀況的其中一個原因,是社會上長期的文化性壓迫,仍舊擺脫不了一種「唯有讀書高」的單一思維。
但其實從事木工、裝潢,既是一份專業性高的工作,同時因為社會上一直有相當的需求,收入也可以是十分穩定的。阿彥說,自己有一個夢想,是讓台灣成為一個更有韌性、讓人感到幸福的社會,這必須來自於一種真正健康的價值觀發展,讓每個人都得以發揮所長──更直接的說,其實就是尊重多元的職業選擇,而非只有單一的路徑。
當社會有空間讓一個人把興趣變成職業,這其實可以邁向更理想的層次,它能成為這個人一生的志業。
另一個原因,阿彥認為則是工匠行業中,產官學界的長期脫節:傳統的工匠、裝潢師傅大多埋頭工作,只專注於自己磨練大半輩子的技藝,很少把自己的資源連結到更大的文化框架去看待,因此工匠技藝本身的文化價值,也沒有人好好地論述。工匠本身的職業弱勢、相對封閉的圈子,加上與學術分離,也就更難讓這些工藝成為更有系統的產業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登錄/註冊後可看大圖
[size=0.875]什木工地負責人木工阿彥。圖/什木工地 提供

阿彥的好拍檔、本身從事文史工作的泰源則指出,其實台灣對工匠一直有需求,但現時這個行業卻經常有缺工的情況——而這「青黃不接」的人才斷層,就代表我們社會在培育工匠的過程中出了問題。
泰源說,上一代的人可能多半是因經濟、學歷條件不夠「好」,才會成為工匠,因此論述能力往往相對較弱,社會上因此也長期存有「做工是不得已的選擇」的想法。沒有代言人,沒有行業組織,加上工作環境相對危險、保障不足⋯⋯凡此種種,也都使這個行業一直在社會中處於弱勢。
「現代人相對了解許多行業的工作內容,比如醫生、律師等,為何卻對生活周遭的工匠工作如此陌生?」泰源反問。他指著身後紅磚牆上的木工槍,表示光能分辨出這些木工槍的種類與用途,對絕大多數人來說已非易事──其實,工匠的工作比我們想像的「搬磚頭、切木頭」要複雜太多了。
阿彥和泰源認為,工匠在台灣社會的弱勢,除了與上述的處境有關之外,同時也受媒體再現的影響:近年不少電影、劇集都以「專業人士」為主角,卻甚少有以工匠、勞工為主題的作品,要不就是聚焦在其弱勢、悲情的一面,往往加深了大家對這份職業的既定印象。
而「什木工地」存在的目的,正是希望這樣一個講求技藝、充滿職人精神的行業被看得見、被了解、被欣賞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登錄/註冊後可看大圖
[size=0.875]什木工地負責人泰源。圖/什木工地 提供

讓工匠文化與老屋一起活過來  
在這裏,阿彥希望把各種工匠行業中的學問、技藝、精神,變成有趣的議題,也化為一種文化教育。他積極鼓勵有興趣推廣職人精神的專業工匠們,來「什木工地」開講、開課,也歡迎所有對相關議題感興趣的人走進來。
在他和夥伴們的不斷努力下,什木工地漸漸成了一個工匠的聚集地,同時也是工匠與群眾之間的交流橋樑──這幾年什木工地發展出很多元的課程,從「文青的水泥鏝抹無框畫」、「鐵窗花彎折工藝課」,到實用的「居家裝修技術講座」都有;還有「職人開講」系列,請來行中重量級人物在什木工地現身說法,如著有《3D 圖解室內裝修木作施工實務》的鍾友待老師等。阿彥信心滿滿的說:「什木工地有全台灣最棒的工業課!」
阿彥並非孤軍作戰,除了他主力負責、以工匠為主角的主題活動之外,泰源則負責接觸文史工作者,籌辦有關老屋議題等講座。什木工地本身就是老屋新生的示範,阿彥保留了紅磚屋的外觀與內部結構,而內裡的裝潢亦充滿了古舊的氣息,提供了一個工匠與群眾交流的空間,也讓什木工地入圍 2019 年的台北老屋新生大獎。
泰源認為大眾一直沒有找到老房子的市場,不只素人對老屋缺乏想像,屋主本身亦沒有經濟誘因去保存老屋。因此,他覺得大眾需要有先例,也需要價值引導,才能理解到老屋也可以被賦予新時代的功能,而非只有「拆掉都更」這個單一的選擇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登錄/註冊後可看大圖
[size=0.875]台北老屋新生大獎記者會 阿彥(左二)。圖/什木工地 提供

另外,泰源亦看到工匠行業的文化有其珍貴之處。他舉例說,在本土語言遭到打壓的時期,台語卻在工匠行業間得以保留、並反過來成了強勢的語言,尤其是日治時期後發展的台語──簡單來說,若不懂台語,幾乎根本無法從事工匠行業。語言作為文化載體,甚至文化本身,台語在工匠一行間隨著師傅們代代傳承技藝,始終是國語無法取代的。
什木工地的「職人開講 — 水泥工阿鴻」講座,便是以 「前途自己疊、自己西阿給」 為題──這正是工匠之間常說的話,意思是指「自己前途自己推砌 / 漂亮地收尾」,或者是「自己的前途自己負責」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登錄/註冊後可看大圖
[size=0.875]什木工地「職人開講 」講座。圖/什木工地 提供

我要讓做木工變成一件很帥氣的事
說了這麼久,阿彥自己的木工興趣又是緣起何方?他說小時候看到裝潢師傅爬上爬下、拿起各式工具,便覺得他們非常帥氣──就是這麼簡單而已。
其實,小朋友們對職業「帥不帥、酷不酷」的感覺,經常是最單純而沒有偏見的。他分享了最近一段工作時小經歷:他到顧客家中裝潢時,對方家中的小孩用充滿好奇的眼神看著他,他每拿一個工具出來,小孩便把家中相同的工具找出來,嚷著說:「我也有!」
阿彥問:「是什麼時候開始,我們不再覺得工匠帥氣了?」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登錄/註冊後可看大圖
[size=0.875]木工阿彥在什木工地開課。圖/什木工地 提供

阿彥把自己正在做的事視為「傳教」,而泰源則打趣的形容自己是「翻土者」──未稱得上是「農夫」,因為他覺得自己的工作至少把土壤翻動了,讓空氣有機會進入泥土,也就是讓工匠、讓大眾彼此都開始意識到「工匠文化」的存在。
阿彥認為,「職人精神」不只是存在於木工,而存在於各行各業。只要專注在自己的事業、充滿熱誠,就是「職人精神」的表現──不論是做木工,還是研究植物,都可以成為專家。
阿彥最近更開始於社群媒體(木工阿彥)上分享自己日常做木工的趣事,他說:「我要讓做木工變成一件很帥氣的事!」







回復 支持 反對

使用道具 舉報

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| 立即註冊

本版積分規則

左岸論壇

GMT+8, 2024-5-5 22:24 , Processed in 0.025725 second(s), 15 queries .

Powered by Discuz! X3.2

© 2001-2013 Comsenz Inc.

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